清廉中国网河南郑州讯:申阳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山村,因秦汉时期河南王申阳墓葬于此而得名。申阳村虽为弹丸之地,却东西辖古都洛汴,南北扼黄河南渡口至偃师老县城的旧驿道之咽喉,再加村庄四周沟壑遍布,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小小申阳村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000 多年来,在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世世代代的申阳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滋养。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他们不仅传承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
20 世纪初,申阳人率先在本村的圣母大庙兴办新学,传播民主斗学思想,使本村及周边的农家子弟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蒙。一批批不揣梦想的青年学子从这里走出去,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洪流∶他们有的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推翻了帝制;有的到"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政治,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追随者,其代表人物有刘学诗、刘正贤、刘沛然等; 还有一部分外出求学,参加了1919 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更有少数走出国门,到日本、德国寻求强国救民之路,并在国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了中共早期的领导干部,其代表人物有刘潇然、刘道安、刘学文、张千龄等。
上世纪 20-30年代,申阳人众志成城,兵匪闻之丧胆,贪官污吏望而却步,在偃师素有"南官庄、北申阳"之名气。小小的申阳村如革命摇篮,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他们为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走向中国,飞向世界,如星星之火蓄势燎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日渐高涨,国共两党虽
形成统一战线,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使共产党加快发展壮大力量成必然选择,申阳村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此时,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出熟悉偃师县情的刘道安同志到国民党统治的豫西地区领导地下工作,并于1937年在申阳村发展了第一批地下党员,同年组建偃师农村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以点带面,在偃师开始局部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战略布局。
从此,不屈不挠的申阳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扛起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旗帜,开展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共申阳村党支部成立
1937年春,中共党员刘道安受组织委派,从北京回到家乡一偃师县邙岭乡申阳村。由于他对本村阶级斗争情况比较了解,就经常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进行宣传马列主义、党的主张,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发展刘牛、齐北方、杨喜山等人加入共产党。
1937年6月,中共党员刘柏鑫受中共偃师县委委托,在申阳村齐北方家的窑内正式成立中共申阳村支部,并指定刘牛担任支部书记,齐北方担任组织委员,杨喜山担任武装委员,党员有杨南方、崔栓、张松林等人。
中共申阳村党支部成立以后,为便于活动,划分了两个小组。齐方、崔栓、杨南方为一小组,组长杨南方;杨喜山、刘牛、张松林为一小组,组长杨喜山。在支部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38 年刘洪阳又介绍刘振晏、刘振木、张千龄入党,接着先后入党的有刘学曾、王九思、齐合、王五、刘长有、刘正臣等。
为了揭露地主罪恶,支部组织党员以申阳为中心兵分六路,东到山化游殿,西到杨庄,北到巩县柏坡,南到西路沟,凡交通要道、路口、比较热闹的街头、村口,都贴上了揭露地主罪恶的传单,引起四乡群众的震动。
地主刘沛然当上了保长以后,支部的党员们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抗粮抗差,并敲锣打鼓公开揭发刘沛然的罪行,最终将他赶下了台。
党支部的秘密活动,增强了党员们的斗争精神,使广大受苦的农民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和安慰,对敌人起了震慑作用,使他们对农民的欺压不得不有所收敛。
中共申阳支部从建立以后,一直坚持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坚持向敌人开展斗争。即使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中共偃师地下党组织活动停止、骨干全部撤离的情况下,中共申阳支部也没有停止活动,一直坚持到1948 年偃师解放。
建国以来,申阳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全身心的投入经济建设,反匪反霸,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兴办教育,兴办集体企业,带领全村人民摆脱了一穷二白的面貌,逐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文化水平。
特别在“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进程中,党支部与帮扶单位烟草局多方考察科学精准扶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骄傲、不自满永远在路上。
在建党100年,申阳党支部成立84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要倍感珍惜,多方领会学习掌握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勇于负责、勇于担当,党支部一定继续带领全村人民把乡村振兴这一光荣任务坚决完成,以汇报党和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