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成功创建235个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249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市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济南市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成功创建235个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249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5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5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8个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清洁村庄创建连续三年在省考核中位居前列,槐荫区、长清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
一、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乡村风貌让人更向往。深入推进村庄清洁集中攻坚行动,整治提升国省道沿线785个村庄,新创建400余个清洁村庄,全市实现清洁村庄创建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7.8万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全面推进农村厕所管护“四化”模式,农村厕所使用更加便利。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将超过3800个。分类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撤桶并点+定时上门巡回收集”的农村垃圾分类收运模式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水平更高。扎实推进农村道路整治提升,近五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3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335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街巷硬化全覆盖。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到2024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100%。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搭建“泉农通”数字协同平台,建成1100余个数字村庄。
二、狠抓农村三产融合,乡村产业发展更兴旺。全力抓好粮食安全“头等大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8.7万亩。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突出加工转化和三产融合,培育打造粮油食品、现代种业、高效畜牧、乡村旅游等十个优势产业集群。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8个农业大县全覆盖,莱芜区争创为全市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着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扩规提质,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6家,其中省级79家、国家级10家。做响做亮农产品品牌,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达到61个。发挥“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千村提升”等政策组合优势,整合财政资金3.1亿元扶持962个村,支持672个村实施167个联村共富项目,对2429个帮扶村实现第一书记真帮实驻、企业团体结对联建全覆盖。选聘165名“乡村振兴金融专员”,选派762名“乡村振兴科技顾问”,覆盖2000余个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支持。
三、深化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更和谐。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培育。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87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590个。实施农村文明创建“双美”行动,县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平均覆盖率达95.2%。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选树工作,塑造了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二是不断强化乡村文化供给。组织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百姓村晚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实施免费送戏工程,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创新开展中华传统节庆活动。挖掘传统技艺,宣传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有力有效保护农耕风俗、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12个村落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400余人。三是深化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广清单制、数字化、信用+、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四、强化推进机制建设,乡村发展保障更有力。一是规划引领机制。市级完善规划和总体安排,科学确定全市和美乡村示范村、示范区建设布局,建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创建6个方面76条评价指标体系,统领全市乡村示范区建设。二是农民参与机制。通过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积分制、红黑榜等制度措施,形成农民群众的长效参与机制。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岗20217名,建立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库,入库项目1603个,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群众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三是统筹推进机制。以创建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为载体,集成优化“人、地、钱”政策机制,带动各行业涉农资金、项目的集合集聚、统筹推进。今年先后统筹15.57亿元用于2个省级片区、23.8亿元用于8个市级片区创建。四是改革增力机制。1453个村展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成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今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将超过70%。
全省第一!济南今年有12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就是要“守护农耕文明”,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
我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4个,省级传统村落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9个。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守“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围绕“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民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推动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组织一批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村落保存较为完整、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的村落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今年有12个村落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全省列第一。
二是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示范。去年,国家开展连片示范工作,章丘区成为全国40个示范区县之一。我局坚持规划规划引领,组织章丘区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挖掘特色、打造亮点,编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印发专项实施方案。以章丘朱家峪、石子口等村落为核心,深入挖掘利用自然、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进行示范打造,大力推动文旅研学、精品民宿、生态采摘等特色产业发展,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三是开展传统民居保护试点工作。在我市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建造年代、一定建筑艺术价值、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以“保护为先、有机更新、活态传承、严格管理”原则开展修缮保护,提升建筑风貌,完善使用功能,探索活态利用方法。去年以来,莱芜卧云铺、南山石匣等村落中132户列入省级试点,试点数量在全省第一,还有60户市级试点也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四是组织编撰《走进济南传统村落》。委托专业院校为我市传统村落查明身世、理清家底,留存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我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沿革、自然风貌、建筑特色、民俗生活等情况,提升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助力”的方法路径,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住建力量。
济南已有1002个垃圾分类模范村
近年来,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任务,市城管局在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核心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由“清运管理”向“分类治理”的转变。
一是配置完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市涉农的14个区县、112个街镇、5127个村庄,共设有农村环卫保洁员1.7万余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5225个,各类环卫车辆3000余辆,生活垃圾转运站28座,农村生活垃圾“户分、村收、镇运”收运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体系。以镇为单位设置中转站,用于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的暂存及可回收物的分拣等。其中,有害垃圾采取“每月第一周集中宣传收集”制度,由区县收集后运至市级暂存点,进行无害化处置;可回收物主要依托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向农村延伸,由村民开展自主交投;厨余垃圾主要通过引导镇域统建阳光堆肥房、黑水虻、蚯蚓养殖等项目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他垃圾则继续沿用原有模式,集中收运至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理。当前,“厨余垃圾就近资源化、有害垃圾处置专业化、可回收物回收便民化、其他垃圾处理规范化”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正日趋完善。
三是巩固完善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区县、街镇、村、户”四级联动机制,将村干部、党员等充实到各网格小组中,开展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宣传、工作指导和巡查监督等工作。相关事项均在垃圾投放收集点进行上墙公示,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了1002个垃圾分类模范村。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在某些区域还存在设施设备陈旧、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指导检查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深入改进,助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谢谢大家!
今年,济南市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近年来,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将建设好“四好农村路”作为解决农村出行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暨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公路推进行动等战略部署和安排积极纳入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围绕省交通运输部门“新农村幸福路”工作理念,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下大力气、出实招,解决了一系列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动路网提档升级。在全市建制村全部通等级公路的基础上,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74公里,切实保障农村公路路网延伸通达能力满足农村地区发展需求。
二是大力推动改善通行质量。聚焦路网中路面技术状况中差路段,累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状况改善工程3386公里,有效改善了路网整体通行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好农村群众“走得稳”的需求。
三是大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以农村公路本质安全为目标,累计改造危旧桥梁37座,实施农村公路安防设施改造提升338公里,实现了五类危桥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农村公路重要点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农村公路整体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切实保障好农村群众“走得好”的需求。
四是全面实现建制村通客车。全市5096个建制村全面实现客运通达,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比例达到99%以上,农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
五是大力推动农村公路融合发展。开展旅游公路建设,以窄路面提标、路域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积极打造“最美农村公路”,呈现出了路与景、交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全新面貌。“城货下乡、山货进城”更流畅,“进城就业、返乡创业”更便捷,通畅、舒适、安全的农村交通环境也为现代农村宜居宜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串联成线、交织成网,乡村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被激发。今年,我市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立足建设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努力解决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序推进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深入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打造600公里南美旅游公路网,串联4A景区16处,3A、2A景区27处,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不断改善农村客运条件,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到今年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将超过3800个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供水保障方面,近年来,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供水水质达标率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农村饮水两年攻坚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一系列措施,对原有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了改造升级。全市大致形成北部平原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南部山丘区规模化供水和单村供水工程并存的供水格局,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5%,基本解决了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2023年投资10.9亿,重点实施了章丘云湖水厂配水管网建设和11个区县357个行政村的村内管网提升改造、水源置换、水厂新改建等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开展了184个村的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监测工作。同时,完成了市级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和区县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为2024年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年,我们将立足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的新阶段新要求,加快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规模化工程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智慧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到2024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5%,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安全优质供水。为“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农村供水保障。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于2020年启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计划5年时间,全面消除村庄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污水横流等现象。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供水保障等有机衔接,统筹治理时序。在治理模式上,对符合条件的区域优先考虑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其他区域根据科学测算比较,审慎选择建站或建收集池拉运模式。在建后运维管理上,指导区县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市级对运维管理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到今年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将超过3800个,占比73%,长清区、莱芜区、钢城区、平阴县、南部山区黄河流域五区县基本实现全域治理;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将达到89%。农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不断深化。
村美了、路多了、民富了,济南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绩单
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以地域、人文、产业资源相近的10个左右村庄为单位组织,形成泉韵乡居建设基本单元,通过实施产业培育、环境整治、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提升等项目,打造和美乡村集聚带。示范片区创建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目标。泉韵乡居片区建设通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党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齐抓共建,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公共服务保障好、农村人居环境好、富裕富足生活好、和谐文明治理好”的创建目标,让其他村庄、片区学有方向、干有目标。
二是探索路径。泉韵乡居片区建设从过去的单村分散建设向片区集中打造转变,从单纯建设村庄向深度经营村庄转变,从单个村庄发展向多村抱团发展转变,从单纯治理单元向活跃发展主体转变,探索出了可学、可鉴的发展路径。
三是强化带动。泉韵乡居片区建设突出中心村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建立联合党委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集聚、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带动片区内村庄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我们全力推进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目前,5个省级示范区已基本建成,8个市级示范区已有4片基本完成创建,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规划引领抓创建。在规划单位选取上,坚持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定位,全国范围内优选高水平规划公司参与片区规划,蓝城集团小镇研究院为莱芜区片区进行规划,浙江乡立方公司为槐荫区片区进行规划。在片区选取上,立足各区县(功能区)、街镇实际,优中选优找出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村庄、片区,同时,全市一盘棋通盘考虑各区县不同片区间串联关系,通盘抓好谋篇布局。在规划落实上,坚持多规合一,在抓好示范片区创建规划同时,同步编制村庄规划,切实保障示范片区的创建规划能够落实落地。
二是突出重点抓创建。立足把示范片区建设成为全域全要素的示范标杆,制定《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规范(试行)》,突出乡村建设、产业培育、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等重点,明确任务目标,确保创建完成的示范片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建成一批具有泉水韵、黄河情、湖光美、山川秀和生态底色、产业成色、文化特色、保障本色、党建亮色的和美乡村。
三是聚力统筹抓创建。多渠道、全方位统筹,聚焦聚力打造。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片区,落地田园综合体、“一村一业、一村一策”等产业政策,优先将示范片区内村庄纳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对示范片区内的道路、河道、绿化等项目分别请市交通运输、水务、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聚力进行打造提升。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片区建设到哪里,项目、资金整合到哪里,真正实现各部门在示范片区创建平台上的同频共振。
下一步,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片区为单元不断推动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现代化农业强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