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沁园春。睢阳颂》鉴赏 杨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7  浏览次数:112491
核心提示:《沁园春。睢阳颂》鉴赏 杨石 杨石,中共党员,主任编辑,商丘日报退休干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出版有《边鼓微音》《文苑撷英》等8本文集。沁园春。睢阳颂 张新华 独立城隍,北

《沁园春。睢阳颂》鉴赏

      杨石

      杨石,中共党员,主任编辑,商丘日报退休干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出版有《边鼓微音》《文苑撷英》等8本文集。

 沁园春。睢阳颂

      张新华

      独立城隍,北眺黄河,南览长江。望燧陵高耸,松遮古庙;阏台矗立,柏掩红墙。一座京师,六朝都会,难得登临放眼量。大商宋,乃文明故国,仪礼之邦。

      曾经多少辉煌。看漫漫、征途万里长。恰飞驰陇海,喜迎嘉客;翱翔京九,笑送华商。誉满瀛寰,德归天下,谁奏箜篌唱大荒?论文脉,算千秋圣地,还数睢阳。

       《沁园春。睢阳颂》,是河南省商丘市知名词人张新华的新作。生于斯,长于斯。词人熟稔商丘的沧桑巨变,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仿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若玉树临风般令世人惊艳。回望近五年多来,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百强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空气优良天数居全省先进位次;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八连冠;依法行政工作进入全省优秀等次,等等。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语境,词人动心,念兹在兹,灵感升腾,便赋词咏之。认清这样的写作背景,便不难理解这首词了。

      “独立城隍,北眺黄河,南览长江。”词的开篇写出了观察的角度,气势非凡,对仗工整。“城隍”是谓城墙与护城河,此处特指城墙。“眺”,从高处往远处看;“览”,即看。接着,以“望”字领起,直贯七句。由远及近,高耸的燧陵,矗立的阏台,松遮的古庙,柏掩的红墙,次第进入词人的视野,呈现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燧陵”,燧皇陵,在商丘古城西南2.5公里处。远古时代,燧人氏或钻木取火,或击石生火,结束了古代先人饮毛茹血的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中华第一火神”;“阏台”,指居于商丘古城西南2.5公里处的阏伯台,高35米。远古时期,高辛氏帝喾之子阏伯被封在此担任火正,管理火种,观星计时,死后葬此,被尊为火神。唐朝诗人高适有“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旁”(《宋中之六》)的诗句,明末诗人侯恪有“阏伯台高远瞰城,霞天万树倚孤清”(《秋日登阏伯台》)的诗句。此处引用燧皇陵和阏伯台两个标志性的典故,彰显了睢阳历史之悠久。接着词由感性铺写转为理性认知:“一座京师,六朝都会,难得登临放眼量。大商宋,乃文明故国,仪礼之邦。”“京师”:首都。“一座京师”言睢阳是座古都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都会”:城市,这里指国都。“六朝都会”(一说四朝)令人思绪飞扬,联想到这里是商汤都亳所在地,是周朝宋国的都城,是汉朝梁国的都城和南宋的第一个都城,等等。能登上这样古都城放开眼量,目观八方,挺幸运,挺难得,挺可贵。“放眼量”,言登高望远,意深味厚。于是,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发出睢阳“乃文明故国,仪礼之邦”的赞叹。“故国”:历史悠久之地;“仪礼之邦”: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地方。赞美睢阳堪为历史悠久、讲究礼仪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感叹,宋“其俗犹有先王之风,重厚多君子”。

      以上为词的上片,书写追古,诗意盎然,真情讴歌睢阳是座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重要古都,颇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继而,词人笔锋一转,在下片诗意抒写抚今,嵌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在这片里,词人的笔触悄然暗转,“睢阳”已不再是指睢阳县(后来的商丘县——如今的睢阳区)及曾经管辖多县的睢阳郡,而是借代为当下的整个商丘市了。睢阳颂实为商丘颂也。

      “曾经多少辉煌”,是对过往所创造的不凡业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高度概括,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任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然而曾经的辉煌并非终点,商丘欲更加出彩,欲为中原崛起、中华复兴做出更新的贡献,还需踏上漫漫征途,踔厉奋斗,折射出词人的高远境界。接着“恰”字引领的“飞驰”四句,既言十字型高铁和米字型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与区位优势,又言商丘连续八届成功举办“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四海宾朋欢聚一堂,畅谈合作共赢大计。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招商引资红红火火。于是,词人放声高歌:“誉满瀛寰,德归天下,谁奏箜篌唱大荒?”“瀛寰”:全世界。“德归”:归德(归顺有德之人)典故的化用,是谓商丘人忠厚、诚信、勤劳、重商、敬商、亲商等美德外溢,向天下传播。“大荒”:或指边远荒凉的地方,如唐代李白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或指空旷阔大的野外,暗喻气象开阔辽远之气。“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谁奏”句是反问:是谁在奏着乐器,潇洒地地歌唱殷商之源、通达商丘的政通人和、民风淳厚、朝气勃勃、云蒸霞蔚、日新月异的万千气象呢?其自豪之情、幸福之感欢快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词结尾说:“论文脉,算千秋圣地,还数睢阳。”“文脉”:指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自古迄今,在商丘大地上生成的殷商文化,包括礼、仪、仁、智、信、忠、勇等重要内容。它上起帝喾,中经商汤、微子,后经孔子、孟子的发展,沉淀积累,绵绵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华夏历史文明增添了无限光彩。商丘在传承殷商仁德文化、融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同心同德创造了“商丘好人文化”,遍地开花,饮誉全国。如此五千年文脉不断,熠熠生辉,举世罕见。“算”:是比较起来最突出之意。“圣地”: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此二字令人浮想联翩:商丘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被誉为“殷商之源”、“三商之源”;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大学派的发轫之地,是中华圣人文化圈的源头与核心;是汉刘邦的龙兴地和宋赵匡胤的发迹地;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之所在;是范仲淹、沈鲤、侯方域等英才辈出弦歌不绝之地;是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之地,等等。不言而喻,论起千年圣地,当然要数睢阳(商丘)了。谁能与之比肩呢?正气浩荡,激情澎湃,将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推向了高潮,令人忘情地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这首词,一个“颂”字贯穿全篇,歌古颂今,基调昂扬,底色耀眼,动人心弦。词作写得意蕴丰裕,气势磅礴,给人以无限自豪、自信满满之感;句丽词清,音韵和谐,宛如金声玉振,给人以赏心悦目之快。且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从而,产生了与词人共情共振共鸣的艺术魅力,展示出大家风采。这一切,无不凸显出诗书并茂的张新华先生炽热的家国情怀、深厚学养和诗词功力。


 
 
 

中华出版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管,清廉编辑部主办

本网法律顾问 北京市京国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国华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81,国内统一刊号CN10-1152/D。 京ICP备20027670号-1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链接

版权所有 清廉网 (c)2009-2020 清廉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