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1升装的进口啤酒10元/桶
日本进口麦片50元两大袋
原价149元的德国进口牛奶只要99元
……
在超市、电商、APP等平台
常常能见到接近保质期的食品
以“白菜价”打折售卖
这一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
同时也为零售业带来新的机会
临期食品折扣店
线上线下两开花
临期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线下的临期食品折扣店大多开在大学周边或居民区,其中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高,且对于零食需求较大。
在北京首经贸大学附近的一家临期食品折扣店,经营的多是进口折扣商品,售卖商品距离保质期从1个月内到12个月时长不等,商品对应价签会标注品名、产地及保质期。
消费者李先生在店内买了一瓶进口牛奶,“我女儿最早来这里买一些进口零食,现在我也来这里买牛奶,因为住在附近,喝完再买不受保质期影响。”
店员告诉《中国消费者报》,商品是“根据保质期来定价”,有些临近保质期的会有5折及以下的折扣,还有一些近一年保质期的商品,优惠力度则不会特别大。例如,一款单价10元的进口饮料,由于还有五天过保质期,以10元/箱的价格进行促销。
该店员还表示,现在来店内购买的很多都是周边居民,熟客居多。目前已经建起了5个微信群,近1500人。店长在群里发布商品到货信息后,消费者可以先在群内预订,再来店内取货。
对于商品来源,工作人员称,该店是直营店,所有商品是在公司平台进行选购,由公司统一配送。
据《中国消费者报》了解,为了快速清库存,一些大型超市也有专门货架来售卖临期食品,通常以牛奶类及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居多。
在线上,除了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临期食品店外,特卖垂直电商平台也渐渐涌现。有些品牌电商将食品按照剩余保质期长短进行分类,并提供1-8折不等的价格折扣,商品价格随保质期临近也逐渐降低。
电商平台某店铺在售的临期食品
“白菜价”吸引消费者
安全疑虑仍存在
在一些社交网站,不少网友都在询问临期食品的采购渠道。
“
“不单独拆包卖,找老板一折打包全部收走,价格能商量。”
“稳定货源,需要的私聊。”
”
在一卖家晒出的“某产品处理清单”中,商品包含巧克力、糖果、薯片、饼干、坚果等,均为进口食品。
一位名为“销售菜鸟的成长史”的网友在做临期牛奶销售,“临期牛奶厂家不回收,通常由当地代理商自行处理,我的货源就来自当地代理商,量大价格也更低。”他介绍,保质期在两个月及以上的,一箱比市场价便宜15元-20元,还有几天过期的10元/箱。
近几年,一些进口食品折扣店开启直营、加盟模式。这类门店主要售卖临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包括各类零食、酒水、饮料等,价格往往比同类商品市场价低出不少,也因此吸引着不少消费者。
但也有消费者认为,虽然临期食品仍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但对其安全性仍心存疑虑。网友“早言西”称,虽然一些临期商品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但一些家庭仍不会选择临期商品。
促销临期食品变新商机
定义及相关规则空白有待填补
临期食品处理不当,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
而临期食品出售是对资源的再次配置,不仅减轻了企业因此产生的损失,更能弥补市场空缺、收获新的消费群体。
然而,关于临期食品市场的标准还没有出现,有些折扣食品存在进货货源不明、来路复杂的情况,产品质量保障问题仍让消费者心存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