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日讯 (记者 霍枭涵 王亮)《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做强做大生物农业等生物经济产业,强化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做优现代生物育种产业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推进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培育黑土保育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农业行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便是这样一所担负着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职责的农业科研机构。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创新三路800号,有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和4个省级实验室坐落于此。8月1日下午,“奋进新征程龙江新实践”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龙江行宣传报道活动走进这个科技资源富集地,探秘龙江生物经济背后的科技支撑。
一进门,媒体团记者就看见袁隆平院士的题字“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及“黑龙江省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设计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作物与家畜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的标识。
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人员樊超向媒体团介绍野生大豆情况。
“我们这些实验室的功能就是为黑龙江省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向媒体团介绍情况。
李柱刚介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土地耕翻轮作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黑土保护与培肥技术、农作物提质增效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和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为研究目标的综合性研究所,肩负着为东北主要粮食作物耕作与栽培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任务。
正在做实验的科研人员。
“这种小粒豆就是我们用野生大豆的资源和常规大豆的资源进行杂交组合,从后代里面筛选出来的优异的品种,它特别适合做芽豆、豆豉、纳豆,作为保健食品来使用”,在大豆种质资源贮藏室,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人员樊超向媒体团介绍,该研究所在保存野生大豆资源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品种。
野生大豆品种。
在另一边的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师牟凤臣向媒体团介绍了自己带领的团队在攻克秸秆还田难题上的最新进展。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师牟凤臣向媒体团介绍情况。
“我们课题组叫农业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从2016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刘斌美、吴跃进团队合作,通过杂交、回交、分子辅助选择的方法,经过了六年的努力,创造了脆杆型后代材料七百余份,进入田间鉴定10余份,有两份已经进入了区域试验阶段,预计两年后产生首个符合黑龙江省种植需求的脆杆水稻品种。”牟凤臣说,“我希望,脆杆材料能被广泛应用于黑龙江省各个积温带,为黑龙江省粮食安全、环境友好以及发展大农业、大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媒体团合影留念。
来源:东北网